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的,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沈從文
湖南,沱江之畔、聽濤山下,一塊高近兩米的天然五彩瑪瑙墓石刻著一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長眠在這野菊蘭蕙之間的,便是寂寞一生卻無怨無悔的沈從文。
鳳凰孕育了沈先生,沈先生締造了今天的鳳凰,更多的人是懷著對沈先生筆染的魅力,來到這個地方,墓地是免費對外開放的,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富麗堂皇或者什么恢宏的紀念建筑,只是一個普通的山頭,普通的路徑,更像一處人們憩游之所。
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聽濤山上,從虹橋下沿回龍閣古街下行三公里至聽濤山,從山道向右拾階而上即可見一塊石碑,上寫“沈從文墓地”五個遒勁大字。墓穴后有一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前面臨摹沈從文手跡,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刻有沈老侄女婿劉煥素教授鐫刻的挽聯。不遠處還置有一塊豎長的石碑,上面刻有藝術家黃永玉為表叔沈從文題寫的碑文:“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這里寧靜悠遠,墓地周圍環繞著許多菊花和花環。
沈從文墓地門票
沈從文墓地為開放的景點,游客可以免費參觀
沈從文墓地怎么去
沈從文墓地在沱江下游,沿著沱江下行1.5千米左右,到聽濤山,從山道向右拾階而上即可見一塊石碑,即可到沈從文墓地。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用時參考:1-2小時
回龍閣下游的沈從文墓地也是到鳳凰不可不去的一個地方,過了奪翠樓,一直沿小巷走,路邊的電線桿編號有了“沈從文墓地”字樣,所以順著電桿編號走,聽濤公園到了,沈從文墓地就到了。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園,系清代曾任欽差大臣、云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墓地沒有凸起的墳土,沒有華麗的裝飾,一塊從墓穴后鑿起來的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成為沈從文墓獨特的標志。這塊巨石高1.9米,重6噸多,前面臨摹沈從文手跡,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刻有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先生撰書和沈從文侄女婿——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素教授鐫刻的挽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這是沈老一生的真實寫照。聽其言、觀其行、讀其文,就能找到沈從文之所以受到人們敬仰,得到眾多文人騷客祭拜的答案。
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聽濤山,其前身是清代曾任欽差大臣、云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田興恕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也是文人墨客在鳳凰休閑觀光的場所,又名“杜母園”。從古城的東門城樓外的虹橋前沿江下行3華里路程,到得聽濤山,從山道向右拾階而上,不遠處便能看見一塊石碑,上寫“沈從文墓地”5個遒勁大字。
在沈從文代表作《邊城》和《長河》中,孤獨感成為人物的基調,而沈從文一再傾訴“孤獨感”,正是要讓湘西土著民族獲得外部世界的理解、同情,乃至于認同。
今天,沈從文墓碑上刻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清晰如 昨;他的朋友、著名畫家黃永玉在其墓碑上寫下的“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也正是大師真實的人生寫照。墓地建在一塊狹長的小草坪上,沒有墳冢,只豎有一塊6噸多重的天然五彩石。
有那么一個地方,是讓從文先生的腳步無論走到哪里,都會魂牽夢繞念念不忘; 有那么一個地方,是讓先生無論離開多少年,到老到死都要回去,入土為鄉。鳳凰,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是讓沈從文先生至死都愛的地方,是讓沈從文先生到死都要回去的地方。
敬重先生,是因為先生人品的高潔;欣賞先生,是因為先生文字的雋永,更有文字中傳遞出的人性的關懷,緬懷先生,卻是因為先生坎坷一生乃中國現代文學的縮影。
往碑側石級上行,便到得先生墓前。雨后枯葉遍地,藤蔓自崖壁垂下,四周樹木蒼郁。這蔥蘢馥郁的半山處,就是沈從文先生長眠的地方了! 可是,這怎會是個墓地呢?沒有墓亭,沒有墓道,只在半山腰的一處方圓十幾米左右的平地上鋪滿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 這怎會是個墓地呢?沒有圍欄,沒有墳頭,沒有陰沉的氣息。周圍,樹木蔥蘢,曲徑深幽。 這怎會是個墓地呢?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甚至連生卒年月都沒有,只是有塊巨大的云茹狀的五彩石,背靠聽濤山,面朝沱江水,靜靜地佇立著。見有游客來,墓地旁一少年始大聲朗誦先生生平,話語中得知先生三分之一的骨灰留在八寶山,三分之一撒入沱江,另三分之一埋于五彩石之下。這塊天然五彩石,斑駁陸離,流年似水,風霜猶在。石頭正面刻有先生心語:“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語句質樸無華卻俯仰眾生。
而正中鐫刻的是沈從文妻子張兆和的姐姐張充和女士的誄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十六字刻畫出先生高貴的文品人品。 讀著這暗含“從文讓人”的文字,不禁想到沈從文先生的一生,從來都是“讓人”的一生。這個從湘西小城里走出來的鄉下孩子,這個生于水邊,長于水畔的鄉下孩子,最是懂得做人應如水。先生去后,后人遵先生遺愿,以此天然石鑿穴葬先生骨殖,使先生能夠背靠故土青山俯望潺潺沱江魂歸故里。后先生夫人張兆和女士故去亦于2007年遷葬骨灰于此石,在背面右側刻有一行小字:“2007年5月20日夫人張兆和骨灰合葬于此”,與先生相距尺許。自此,五彩石便成了先生與夫人樸素愛情地老天荒綿延不絕的歸依,靜靜的,仿佛沒了塵世煙火。
水是沈從文作品中溫柔的部分。他的墓地,也默默地凝望著穿城而過的沱江。沈從文自幼便陶醉在對于水的聯想之中:“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
當他告別了那條河流,他寫的故事,卻多數還是水邊的故事。沅水及其眾多支流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討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的生意謀生的吊腳樓的妓女、攜帶農家女私奔的兵士、開小客店的老板娘、終生漂泊的行腳人……紛紛來到沈從文筆下,給他的創作增添了鮮明的地域色彩。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湘西是一個想像的王國,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憶之一。在這個意義上,沈從文實現了他做一個“地方風景的記錄人”的愿望。“不管將來發展成什么局面,湘西舊社會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總算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保存了下來。”
墓穴后有一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是沈從文墓獨特的標志。巨石高1.9米,重6噸多,前面刻有沈從文富有哲學內涵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背面刻有沈從文侄女婿、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素教授鐫刻的挽聯。
1911年11月,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得知鳳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后,曾在這里的山崖石壁上鐫刻“興廢周知”四個大字。
杜田村“聽濤”山距離縣城中心一公里半,遠則積山萬丈,爭氣負高,含霞飲景,參差岱雄;近則圭壁聯植,環美幽麗,沱水通脈,清瀅秀澈,巖澤氣通,如珠走鏡,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狀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先生姨妹張充和撰聯并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奮、儉樸、謙遜、寬厚、自強不息。先生愛祖國、戀故鄉,時刻關心國之安、鄉之勃興、民之痛癢、人之溫愛,堪稱后輩學習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遠懷念!
關于沈從文
從文先生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考古學家 ,鳳凰縣 人,生于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病故于北京,終年86歲。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轉》是其代表著。尤其是他的小說《邊城》,構筑了一個充滿真、善、美,同時又略帶感傷的世界,凸顯了其對人性美的執著追求。這部小說享譽中外,小說的創作風格趨向于浪漫主義,呈現如夢如幻的詩意效果,具有濃郁而傳奇的湘西地方色彩,凸現出小城茶峒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是沈從文表現人性美最為突出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灌注了作者關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繪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關于沈從文
1988年5月,因心臟病猝發,沈從文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6歲。他的一部分骨灰就撒在沱江里,離鄉背井的“赤子”結束了一生的奔波,終于魂兮歸來。人以地靈,地以人傳,過去不為人知的鳳凰古城由于沈從文的傳世之筆聲名日噪,現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勝地。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戲、流傳數百年的苗族臘染、織法獨特的土家織錦……湘西富有特色的民俗風情吸引眾多游客流連忘返。而沈從文的墓地上,幾束鮮花,幾柱焚香,也無言地傳達著后人對大師的景仰。
沈從文在文壇上的沉浮,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典型。他前30年傾心文學創作,受阻后轉向文物研究,一生寂寞而無怨無悔。對于那些始終不肯饒恕他的人,先生也從不計較,反而寬厚待之。就像那在風雨中,存在了千年的鳳凰古鎮,有著寬厚博大的胸懷,沉淀所有,經歷了時光的美好。
體驗沈從文墓地
1、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聽濤山上,從虹橋下沿回龍閣古街下行三公里至聽濤山,從山道向右拾階而上即可見一塊石碑,上寫“沈從文墓地”五個遒勁大字。墓穴后有一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前面臨摹沈從文手跡,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刻有沈老侄女婿劉煥素教授鐫刻的挽聯。不遠處還置有一塊豎長的石碑,上面刻有藝術家黃永玉為表叔沈從文題寫的碑文:“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這里寧靜悠遠,墓地周圍環繞著許多菊花和花環。
2、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畔,聽濤山下,極為僻靜,是悼念緬懷先生的好地方。 |
3、回龍閣下游的沈從文墓地也是到鳳凰不可不去的一個地方,過了奪翠樓,一直沿小巷走,路邊的電線桿編號有了“沈從文墓地”字樣,所以順著電桿編號走,聽濤公園到了,沈從文墓地就到了。這里樹蔭避日,墓碑周圍的平臺,修得很整齊很細密。山中的安靜還是可以讓你感覺的到若隱若現的水流聲。這一刻,似乎能觸摸到真正的鳳凰。大師的墓地只是在其骨灰上的平地立了一塊墓碑,不注意還不易發現。
4、遵先生遺愿,墓地從簡,在聽濤園深處,半山之間,就是先生棲息之地,人杰地靈的鳳凰因這個多情的才子開創了中國鄉土文學的先河,他的《邊城》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曾經的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文化大師,靜靜的躺在這里,守候著他的家長,一灣江水,聽濤入耳。
5、沈從文墓,離古城較遠(步行,約半個小時)。此處并沒有像樣的墓碑和墳冢,只有一塊刻字的石頭,青石的下面埋著沈從文的骨灰(我向賣東西的打聽,沈從文先生的骨灰被分成了三份,一份留在北京,一份撒在沱江,一份葬在鳳凰),旁邊有一塊青石上刻著沈先生內人,張三小姐張兆和的后記,悄悄讀完后,浮現腦海的,正是《一代宗師》中那句臺詞,你與她,相識半輩子,實則你不知她,她不知你。另外,此處是兩人合葬墓,生同衾,死同穴,真好。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我之想往。
6、沈從文墓地在鳳凰古城郊外的一個山坡上,感覺從虹橋下來后,又走了很遠才到的。順著指示牌首先看到的是黃永玉的題字,“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就是回到家鄉”,再往上就能看到一塊沈先生夫人的碑刻,其實是從她寫的回憶文章里摘出來,黃永玉抄寫的,很動感情。然后就看到了沈先生的墓碑。說是墓碑,其實是在骨灰上面的一塊五顏六色的石頭,石頭是自然地,不是人工的。上面是沈先生自己的一句話”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上學的時候,讀《邊城》就很喜歡書里的那些描繪和文字,很美。沈先生的整個墓地就在他的邊城,挨著那條河,環境很好,很安靜,只不過因為是冬天,雨雪過后,有點冷。
7、墓地很安靜,一代文豪跟夫人的墓地,出乎意料的簡單。
8、在人潮擁擠的古城邊,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所在,僅一塊五彩石為墓為碑,在濃密的半山腰,與蒼老的林木為伴,寂靜、樸素、淡雅,老先生的性格如是。
9、這是不屬于聯票之內的景點,但是給了我很大的驚喜,給上10塊錢買一束塑料花祭奠一下沈老先生,你就可以坐在那里喝一杯茶,翻翻擺在那里的書。這里空氣很好,人也不多,不會打擾到沈老先生,有時間真的建議在這里坐一坐。
10、鳳凰古城因為沈從文而名聲大躁,沈從文的文字全都是圍繞著這座小城寫的,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才刻畫出那么美的故事。在沱江畔小半山腰的位置,風景不錯,想想沈先生能在此地安息,端坐在山中,靜靜的凝望著鳳凰古城的迅速發展,對他老人家來說也算是一種善終了罷。
鳳凰古城九景
鳳凰古城九景: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鳳凰古城崇德堂,鳳凰古城沱江,鳳凰古城楊家祠堂,鳳凰古城博物館,鳳凰古城東門城樓,鳳凰古城萬壽宮,鳳凰虹橋藝術樓
鳳凰古城其他景點
鳳凰古城:鳳凰古城吊腳樓群,鳳凰沱江跳巖,鳳凰古城夜景,鳳凰古城北門碼頭,陳斗南宅院,鳳凰古城東正街,沈從文墓地,鳳凰天王廟景區,回龍閣吊腳樓群,鳳凰古城南門城樓,鳳凰古城文星街,鳳凰萬名塔,鳳凰古城奪翠樓
鳳凰古城周邊景點
鳳凰古城周邊景點:黃絲橋古城,奇梁洞,南華山,南方長城,飛水谷,矮寨大橋,芙蓉鎮,紅石林,野牛山,貴州梵凈山,西門峽漂流,天龍峽,烏龍山,猛洞河漂流,書家堂古寨,乾州古城
鳳凰古城周邊苗寨
鳳凰古城周邊苗寨:德夯苗寨,山江苗寨,老洞苗寨,苗人谷苗寨,都羅寨,老洞苗寨,勾良苗寨,苗王城苗寨
更多鳳凰旅游指南攻略:www.zbwanchang.com www.ula365.com
更多鳳凰古城實用指南:www.zbwanchang.com www.97fh.com www.mtu100.com
更多張家界旅游攻略:www.527zjj.com www.zjj616.com www.hunan520.com
發表評論
相關內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1 yoofh.com (鳳凰古城旅游)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鳳凰旅游攻略網授權,禁止轉載鳳凰古城旅游任何信息
鳳凰古城旅游客服熱線電話:0731-85678026 24小時服務電話:151-11466622 15974222493 陳經理
網站聯系QQ:1850700229 或 1468037734 (鳳凰旅游咨詢報名) QQ:1486753189 (網站友情鏈接與鳳凰古城旅游合作)
張家界鳳凰古城旅服務-是專業的鳳凰古城旅游,張家界旅游,張家界鳳凰古城旅游交流信息服務網站
鳳凰旅游攻略網提供鳳凰旅游攻略,長沙到鳳凰的交通,長沙到鳳凰自由行,住宿,長沙到鳳凰旅游團等旅游線路與咨詢
運營資質途樂旅游 許可證號:L-HUN-01200 湘ICP備18021764號
版權所有:張家界鳳凰旅游 技術支持:鳳凰古城旅游